李世民到底是怎么死的?专家:死的太憋屈,难怪史官不好意思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并未就此止步。他渴望的目光投向了更为缥缈的目标——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为此,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东渡求仙,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求仙之旅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千古憾事。

这种对长生不老的执念并非秦始皇独有。纵观历史,越是功勋卓著的帝王,往往越难以抗拒永生的诱惑。汉武帝刘彻就是典型代表,他在位期间多次派遣方士出海寻药,甚至不惜将亲生女儿嫁给方士以换取仙方,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这些帝王们建立不世功业后,都渴望\"向天再借五百年\",但历史证明这不过是镜花水月。

与这些帝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在即位之初就展现出难得的清醒。贞观元年十二月,他曾在朝堂上公开表示:\"神仙之事本属虚妄,徒有虚名而已!\"对于秦始皇耗费巨资派遣方士求药的行为,李世民直言这是劳民伤财之举;而对汉武帝为求仙药不惜嫁女的荒唐行为,他更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有损帝王尊严。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李世民得出了\"神仙不可妄求\"的至理名言。

年轻时的李世民对生死有着超然的认知。他常说:\"人生百年已是极限,有生必有死,此乃自然规律。\"在他看来,追求长生不老纯属无稽之谈,能够寿至百岁已是莫大福分。这种理性认知在当时实属难得,当其他帝王沉迷于长生幻想时,李世民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展开全文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这位英明君主的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步入中年后,李世民明显感受到身体机能的衰退。在朝堂上处理政务时,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在后宫行走时,也不复当年的矫健身姿。面对镜中渐生的白发,望着金銮殿下的群臣,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第一次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他开始重新思考:或许秦始皇、汉武帝未能求得仙药,只是因为他们气数不够?而自己开创的贞观盛世远超前人,说不定真能找到长生之法?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晚年的李世民逐渐沉迷于道家炼丹之术。他广招方士,在宫中设立丹房,日夜炼制所谓的\"仙丹\"。然而这些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的丹药不仅未能延年益寿,反而加速了他身体的衰败。当道家丹药无效后,病急乱投医的李世民将希望寄托在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寐的天竺僧人身上。这位自称已活两百岁的\"得道高僧\",实则是王玄策征讨天竺时带回的战俘。他抓住帝王求长生的心理,谎称掌握长生秘术。

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开创大唐盛世的英主,最终因服食\"洋和尚\"炼制的丹药而暴毙,享年仅五十二岁。当时的史官为维护帝王尊严,仅以\"暴疾\"记载其死因。直到后世史学家通过考证,才在《后唐书》等文献中还原了真相。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指出,这是唐代史官为太宗遮丑的典型例证。一代明君竟因迷信丹药而早逝,这个结局与其辉煌功绩形成了强烈反差,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警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