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开始暗暗流动。

冬至时节,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江南地区更应做好农田管理,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民间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开始“数九”,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