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清乾隆21年(1756年)刊本《陕州直隶州志二十卷首一卷》
4. 清同治六年(1867年)刊本《增直隶陕州志二卷》
5.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陕州直隶州志十五卷》
6.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本《陕州直隶州绪志•十卷首一卷》
7. 民国25年(1936年)铅印本《陕州志》
陕与陕塬、陕陌、陕津
史料记载:
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名“陕”。陕州,在商时叫“夹”方。
“陕”,隘也,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这个“陕”,讲的可能就是今天的雁翎关,也是对陕字的表达。西周时才有“陕”,汉代之前,雁翎关是由东到西、由西到东的唯一陆上道路。
陕县,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战国时才有陕县。“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故以“陕”为名。
周成王时,以陕原为界,周召二公分陕而治,故名。《公羊传》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即此。后人一般认为即战国陕陌,汉以后陕县。陕郡的设立晚一些。
陕原,一名陕陌。欧阳修《集古录》:陕州石柱,相传以为周、召分陕所立,以别地里。
陕陌,即“陕原”。《续汉书.郡国志》:弘农郡陕县有“陕陌”。刘昭注:《博物记》:“二伯所分”。
陕津,黄河津渡名。即“茅津”。因南岸自汉以后在陕县,故名。
陕州因"陕"而名,陕字,本作"陝",意为山阜裹夹,行踪隐蔽。"陝"当是战国中晚期秦人东进,夺取崤函过程中形成的地名概念,其含义不仅包含这一带的地理地形,也包含秦人逾"陝"而东的人文形象。陕州的建置沿革分为4个时期:先秦的部族、方国、封国时期;秦代至北魏的陕县统辖时期;北魏至明清的陕州统辖时期;民国至今的陕县、陕州、陕州区统辖时期。陕州建置沿革变迁中,政治和交通因素一直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
肴、函及崤函
“肴、函”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一》中“苏秦始将连横”篇:“东有肴、函之固”,高诱注释:“肴在渑池西,函关在弘农城北门外”。肴,即崤山;函,即函谷关。
“崤函”二字最早出现在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肴、函”二字,早于“崤函”二字100余年。“肴、函”、“崤函”,只是古文字通假的问题。
清康熙时,陈梦雷(公元1650—1741年)历时28年,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有“崤山”“崤陵”的记载:“崤山本名殽,后作崤,以有夏后皋之墓,故称陵焉……山上有古崤县址,山侧有夏后陵崤底村。”“山上有古崤县址,山侧有夏后陵崤底村”的说法是错误的。
“陕”“陕郡”“陕县”“陕州”等称谓,在《旧唐书》《新唐书》《明史》《清史》中多次出现。
四、焦城,虢城,陕城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西周时,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焦国。又封虢仲于陕,即虢国。
唐李泰的《括地志》曰:“虢山在陕州陕县,面临黄河。”
《陕州志》曰:“虢山,即陕州老城南门外三里的鸡足山。”
《通鉴》说:“周安王三年(公元前399年)虢山崩,壅河。”《集解》:徐广曰“虢山在陕”。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上阳城中有一座小城,即焦城”。
《括地志》记载:“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陕城在西,东北百步即焦城”(2006年前后考古发现已经印证)。有人说的陕城、虢城、焦城是“大城中套小城”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
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今本竹书纪年》:虢人灭焦,占了焦城的领地,并在此基础上营建了虢城(上阳城,今湖滨区李家窑)。
《元和县志》:“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
陕城,唐方镇名。乾元二年(公元前759年)置陕虢节度使,治陕州,领陕、虢、华三州。上元元年(公元前760年)改为陕西节度使,次年,辖境缩小,领陕、虢两州。其后,几经废置,或称陕西观察使,陕西防御使、陕虢都防御观察使等。
五、崤县和硖石县
崤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始属陕州大都督府,治陕城,属恒农郡,治所在冶炉。
《寰宇记》卷六硖石县:崤县“取崤山为名”北周属崤郡,隋开皇初属陕州,隋大业初废,入熊耳县。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复置,属弘农郡。移治硖石坞(今陕县东南石门)。二年(公元618年)废。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属陕州。三年(公元620年)移治鸭桥。八年(公元625年)移置安阳城(今南县)。十四年(公元640年)崤县移置硖石坞,改为硖石县。
硖石县: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改崤县置,属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东南。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移治石壕镇(今硖石乡)。北魏属恒农郡,北周属崤郡,隋属弘农郡,唐先后属函州、陕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入陕县。
今硖石乡:硖石,《水经注》:“淮水又北经山硖中,谓之硖石”。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后称硖石关,明清改为驿站。
虢州,弘农,地望
《禹贡》:(虢州)包括雍及豫二州之境。周初为焦国,后为虢国。春秋属晋,战国属魏。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弘农县(今灵宝市),领弘农、阌乡、湖城三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河南灵宝虢略镇)。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徙治弘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郡名,领宏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六县,隶属河南道。
五代梁时,属镇国军,后唐属保义军,晋、汉、周因之。
宋朝领陕、平陆、夏、灵宝、芮城、湖城、阌乡七县。
夏隶解州,改陕州为西安军,隶河南府。寻复陕州,领平陆、芮城、灵宝、硖石、夏、阌乡、湖城七县,属金昌府。
金宣宗贞祐年间(公元1213—1216年),割为陕州支郡,领虢略、朱阳二县,并属河南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废虢州为虢略县,入陕州。又废虢略、朱阳入灵宝。
七、虢略
虢略,古县名。略,古意为边塞。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常农县置,北宋、金为虢州治。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废,改为巡检司,清改为镇。虢略镇,南虢边疆上的镇。
1956年并入城关乡,1958年8月改为虢镇公社,后改虢为决,1982年改为城关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城关镇。
八、陕州、陕县的历史沿革、变迁
夏商时期:
陕州(县)在虞(舜)夏时为豫州之城,商因之。
西周时期:
周武王封神农后人于焦,即焦国。
周武王时封王季子虢仲于此,即虢国。
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焦国被虢国所灭。
春秋时期:
晋献公假虞灭虢,属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属魏。
战国时期:
属韩。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在陕置县,之后,秦、魏交替控制。秦惠文王后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纳入秦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置三川郡(今洛阳),陕属三川郡。公元前225年,秦灭魏,陕归秦。
两汉魏晋时期: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陕属河南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宏(避讳弘)农郡,领宏农、卢氏、陕、宜阳、渑池、丹水、新安、商、析、陆浑、上雒(洛)凡十一县。元鼎四年建城。
新莽改曰右队,后汉复元,领宏农、陕、渑、新安、陆浑、卢氏、湖、华阴九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复置弘农郡,辖九县。
三国魏避献帝讳,改“弘”为“恒”,隶司州县仍旧。
晋复曰宏农。
元魏,郡废。置西恒农郡于虢略(今灵宝城关镇),领恒农县一,别置恒农郡于陕州,领陕中、北陕、崤三县。
十六国北朝时期:
陕先后为前赵、前秦、东晋、后秦、大夏等政权占据。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又置崤县,以陕县为附郭,领渑池、石城。
北魏改名北陕县。北周复为陕县。汉晋属弘农郡。
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年(公元558年),以宏农郡为陕州,又置崤郡。
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并于陕州置总管府。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撤销总管府。
隋时废州置郡,陕县属河南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初,郡并废,置桃林县。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陕县属陕州。
隋代: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陕州辖陕、崤等五县。
唐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置陕州总督府,辖陕、鼎、熊、谷、函、嵩等州,陕县归陕州总督府所辖。三年置南韩,四年废。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河南道,辖陕、崤、桃林、芮城、河北五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陕州总督府改陕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陕郡又称陕州,置陕州节度使,治所在陕州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逃至陕州城,改陕州为大都督府。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辖陕、硖石县、灵宝、芮城、平陆、夏六县。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梁王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洛阳皇宫尚未建成,昭宗暂驻跸陕州城,改陕州大都督府为兴唐府,领陕、硖石(本崤,贞观十年移治陕峡石坞,因此更名)、灵宝(本桃林,天宝元年获灵符更名)、夏、芮城、平陆。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哀宗李柷继位后复改兴唐府为陕州大都督府。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置军、州统县,设陕州节度使,陕县归陕州,属镇军国。辖陕、硖石、灵宝、夏、芮城、平陆六县。
北宋:
辖陕、灵宝、阌乡、湖城、芮城、平陆六县。
金代:
初,改陕州为西安军,后复称陕州,辖陕、灵宝、湖城、阌乡四县。
元代:
属河南府路,辖陕、灵宝、阌乡、渑池四县。陕县为陕州所辖。
明代:
属河南府,撤陕县入陕州,割渑池入河南,陕州辖阌乡、灵宝、卢氏。
清代:
属河南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陕州改升为直隶州,归河陕汝道管辖,并为该道治所。领灵宝、阌乡二县。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卢氏入陕州,陕州辖陕县、灵宝、阌乡、卢氏。
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陕州置陕县,初设豫西观察使,后改为道尹,陕县属河洛道。
1928年,河洛道撤销,恢复省、县二级制,陕县归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
1932年,陕县归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陕州解放,归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
1952年,陕州、洛阳两专区合并,归洛阳专署管辖。
1957年,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
1960年,撤销。。
1961年10月,陕县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
1962年3月,恢复陕县,移治三门峡市。
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
2015年3月,陕县改名为陕州区。
附录一:
陕州区目前较有影响的寺庙道观
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东汉明帝遣使者入西域求法,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请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从此传入中原。
东汉永平年间,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在陕州创建了定林寺,即后来的空相寺。
目前,在陕州区较有影响的寺庙有:
1.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境内的熊耳山西麓。
2. 安国寺,俗称琉璃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东南的瑞云山下,永昌河北岸。
3. 崇福禅寺,也叫阳山寺,位于陕州区菜园乡中庄村与过村之间。
4. 观音禅寺,位于陕州区观音堂镇观音堂街。
5. 洪岩寺,位于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境内,由原关帝庙改建而成。
6. 圆通寺,位于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
7. 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位于陕州故城风景区内。
8. 莲花寺,位于陕州区大营镇温塘高阳山石壁上,留有高阳山摩崖石刻。
9. 大通寺,原名萧寺。位于陕州区菜园乡南阳村寺坡村。现不存。
10. 香山寺,位于湖滨区高庙乡位家沟村唐凹村。
11. 灵山寺,位于湖滨区会兴街道上村。
12. 弥陀寺,位于王家后乡柏树山村。
13. 玉皇庙,位于陕州区菜园乡赵原村。
14. 玉皇庙(天爷庙),位于湖滨区交口乡富村。
15. 关帝庙,位于陕州区甘棠街道(原张湾乡)关沟新村。
16. 万寿宫,位于湖滨区交口乡南梁村。
17. 妙音龙藏寺,位于店子乡宽坪村。
18. 净乐宫,位于店子乡。
19. 后土庙,位于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考古公园。
20. 二仙坡寺,位于陕州区胡疙瘩山。
21. 柳叶寺(今名关帝庙),位于张茅乡东村。
22. 上宫寺,又名上古寺,坐落在陕州区店子乡白石崖村黄野组东边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上。
23.十里庙,位于陕州区宫前乡杏花村十里庙村。
24.三官庙,位于陕州区张茅乡山口村。
附件二: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陏唐五代又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五千年风云变迁,经历了13个朝代83个王朝494位帝王,附自行整理的历史年代简表以供查阅。
(整理者:尚柏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