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令刘备潸然泪下的田豫
前文提及的田豫,同样是刘备错失的栋梁之才。这位幽州渔阳郡人,在刘备早期依附公孙瓒时就已投效麾下。值得注意的是,田豫与刘备当时已形成明确的君臣关系,而非简单的同僚之谊。当曹操进攻陶谦,田楷与刘备率军救援时,陶谦以四千丹阳精兵为诱饵拉拢刘备,并表奏其为豫州刺史。就在此时,田豫却选择离开刘备,表面理由是回乡奉养母亲,但很可能也是对刘备改投陶谦的决定心存芥蒂。
田豫的仕途可谓一波三折:初为公孙瓒部下县令,未受重用;公孙瓒杀害幽州牧刘虞后,田豫转投刘虞旧部鲜于辅,成为其重要幕僚;在袁曹争霸时,他力劝鲜于辅归顺曹操,最终自己也加入曹魏阵营。魏文帝时期,田豫出任护乌丸校尉,与牵招等人共同抵御鲜卑威胁。他成功策划了鲜卑三大部落的内讧,并与强大的轲比能部展开激烈交锋。虽然后来被幽州刺史王雄排挤,调任汝南太守、青州都督,但仍在对抗辽东公孙渊与东吴联军的战事中表现突出。与牵招相比,田豫的仕途更为顺遂,曾任青州都督、并州刺史等要职,但陈寿仍认为其才能未得充分发挥,止步于\"小州\"之任。
三、颍川名士陈群的抉择
当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虽然实际控制区域仅限小沛一带,但这个头衔仍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此期间,刘备征辟颍川名士陈群为豫州别驾从事,这个高级属官职位很可能代表着颍川陈氏家族对刘备的认可与支持。
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逝前嘱托徐州别驾糜竺将徐州让与刘备。当时徐州内忧外患:内部遭受曹操屠戮,外部面临袁术和吕布的双重威胁。陈群力劝刘备拒绝接管徐州,既出于对局势的理性分析,也可能包含个人考量。当刘备最终选择接手徐州时,陈群不愿将家族前途押在这个看似希望渺茫的主公身上,二人就此分道扬镳。后来陈群随父避难徐州,在曹操占领该地后加入曹魏集团。与前两位不同,陈群在曹魏政坛地位显赫,影响深远:他辅佐曹丕巩固地位,成为两朝重臣,更参与创立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
四、豪气干云的陈登
刘备能够短暂统治徐州,除自身因素外,还得益于当地豪族的支持,其中下邳陈氏的代表人物陈登尤为关键。这位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的名士,与出身游侠的刘备意气相投。陈登与糜竺等人全力支持刘备出任徐州牧,并倾力辅佐。可惜刘备军力薄弱,又深陷与吕布及陶谦旧部的矛盾,最终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术、吕布逐出徐州。
糜竺选择孤注一掷追随刘备,后来获得丰厚回报;而陈登则缺乏这样的决心。在吕布接管徐州后,陈登表面辅佐,暗通曹操,最终协助消灭吕布。因其在江淮地区连破东吴军队,声望日隆,引起曹操猜忌,被调离徐州,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这四位与刘备渊源颇深却最终错失的英才,各具特色:牵招的军事才能、田豫的边防韬略、陈群的政治智慧、陈登的地方影响力,都令人不禁设想:若他们能追随刘备至终,三国历史或将改写。其中牵招与刘备的刎颈之交最令人唏嘘,而陈群的政治才能对蜀汉而言可能是最大的损失。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刘备早期创业的艰辛,更折射出乱世中人才流动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参考文献:《三国志》、《初学记》及其他相关史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