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点普洱(874)普洱鲜为人知的秘密(三)

(江城)远眺曼滩 刘庆明 摄

江城,以江水环绕县境的地理特点,定名江城。江城设县较晚,现所辖政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4世纪~6世纪)时属永昌郡; 隋、唐、五代、十国(6世纪~10世纪)时属剑南道濮子部;南诏 (10世纪)时属银生节度地;宋(10世纪~13世纪)大理政权时属威楚府;元、明(14世纪~18世纪)先后归广西元江宣府司、元江路管理,并设钮兀司,清朝年间为普洱(今宁洱)、墨江、元江三县插花地。今县政府驻地南诏时曾叫“羌浪川”,立清后改称“勐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勐烈弹压委员,民国5年(1916年)改勐烈行政委员,民国18年(1929年)将宁洱、墨江、元江三县的插花地和原象明县的部分地方划出建县,1954年5月18日,成立江城哈尼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NO.8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景迈山风光 刘庆明 摄

自汉代以来就有澜沧江的名称,《华阳国志》及《水经》中的兰苍水,又名仓津,即是澜沧江的别名。《汉书》中的劳水,即为云南永平县以上澜沧江水系的统称,明清时期,流经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河段又称作九龙江。澜沧江一词来历有多种说法,说法一:《澜沧地名志》中记述据史料记载“古兰沧水,本作兰沧,今人多误作澜字,讹为澜沧……”;

(澜沧)澜沧江风光 刘庆明 摄

说法二:据说来自傣语,傣语称澜沧江为“南咪兰章”,“南咪”指江河,“兰”意为百万,“章”是大象,汉译为百万大象之江。从前,澜沧江两岸森林茂密,地广人稀,茫茫林海之中栖息着不计其数的亚洲象,沿江两岸的傣族农民,都有养象耕田的传统。由于兰章与澜沧语音相近,不识傣语的人,误将兰章读作澜沧,传下了澜沧江这个名称;

说法三:《畅游民族走廊/从世界屋脊到太平洋澜沧江-湄公河全景纪实》中记述“澜沧江”这个名字是彝族对它的称呼,意思是“老虎坠落的深谷”;

说法四:普洱市县(区)乡(镇)地名简明名录四:澜沧江——湄公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讨论会与1995年11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员、法国印度支那半岛李斯羽文化研究中心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075研究组联合发起和组织召开的。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几位研究生的《澜沧江名称的由来及有关的民族迁徙》一文对“澜沧江”这一名称的意义及由来做了一些探讨性的解释,同时对与此有关的民族迁徙问题进行了一些阐述和分析。他们认为,14世纪建立老挝澜沧江王国的老族是从中国云南省境内沿澜沧江等河流的河谷迁徙而至,因此澜沧王国的国号“澜沧”意义上与“兰沧水”的“兰沧”相同,运用地名学方法,可以确定“兰沧”源于百越语,“兰”是百越地名通名,意为水。

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两晋属永昌郡。唐南诏时称“邛鹅川”,属银生节度辖境。宋大理国时期属永昌府。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治所在孟连)。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孟连长官司后,为该长官司辖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设孟连宣抚司,属孟连宣抚司管辖,上隶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改隶顺宁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核准分小黑江以北缅宁厅属猛猛(今双江)土巡检所辖之上改心地和小黑江以南孟连宣抚司所属之下改心地置镇边直隶厅,厅署设于圈糯(即谦糯),隶云南省迤南道(驻普洱),此为澜沧设治之始。“镇边”,乃镇慑边境之意。民国2年(1913年),改镇边直隶厅为镇边县,民国4年(1915年)因“镇边”与广西“镇边”重名,当时县署根据本县处于澜沧江西岸,建议改名“澜沧县”,报经云南省长公署转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12月撤销澜沧专员公署,复为澜沧县,隶属云南省宁洱专员公署。1950年6月,成立澜沧县人民政府。1953年4月,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NO.9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缅寺 刘庆明 摄

孟连在唐南诏时称“茫天连”;大理时称“孟连”元朝称“木连”;明代称“孟链”(又写作猛脸)。“孟连”系傣语地名。“孟”与“勐”、“茫”音义相通,有察看,发现之含义,孟连二字合起来讲即为“寻找到的普洱市县(区)乡(镇)地名简明名录地方”。

据《云南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孟连沧源和金平傣族地区)第九册载,“孟连宣抚司历史情况”一文称,700年前勐卯(今瑞丽)傣族土司死后,诸子争权,酿成内乱,由一名叫舍德法(一说舍岸法)的王子率领家臣奴隶百姓沿怒江南下进入阿佤山区居住勐板、港色一带。随王子南迁的家臣中由“兼德”、“兼海”、“兼冒”分散率领寻找住地。他们先后进入芒掌、帕当等地,在山谷里开辟了许多可垦之地,人们把这些地方统称为孟连,意为找到了肥沃的土地,美丽富饶的地方。孟连一名系沿用古代孟链长官司旧名,元朝始设治—木连路军民府,据《明太宗实录》卷四称,明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戊寅日,设置孟链长官司(隶属云南都司)。《孟连土司亲供册》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设孟连宣府司,乾隆间换发满汉篆文“孟连宣府司”铜印。属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隶属顺宁府(今凤庆县),光绪二十年(1894年)归镇边直隶厅(今澜沧县),民国时期属澜沧县,(但扔持宣府司的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澜沧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NO.10西盟佤族自治县

(西盟)龙摩爷 刘庆明 摄

西盟一名含义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西盟为拉祜族语,“西”为金子,“盟”为地方,即产金子的地方。二说,西盟即立盟誓约得名。清同治年间拉祜族首领三佛祖从澜沧移佛教,护教上清政府统治较薄弱地方西盟,借佛教掩护,以神灵化身出现,于佛殿山盖佛房、建白塔,并从怒江、丽江、临沧、澜沧和缅甸的勐班柯、勐兴威请来拉祜族、傈僳等若干部落几千户,由三佛祖召集本地和外来的大小头领于佛房烧香磕头,求神拜佛,歃血盟誓,确立了三佛祖为首领的氏族部落领主政教合一的政权,从而统治西盟。三佛祖二世李通明继位,仍利用佛房立盟誓约,并以武力向外扩地,同时举行一年一度烟会,对外扩大影响,巩固其统治,势力渐大,故名西盟。三说,西盟是传教的地方,西盟一名的由佛教经典中“须弥”术语之转音,“须弥”曾经写为“西明”,后写为“西盟”。以上三种说法,多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西盟地区西汉时属哀劳地。东汉、蜀汉、两晋时为永昌郡地。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兴起时为倮黑部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镇康路。泰定三年(1326年)改属木连路。天历元年(1328年)改属顺宁府。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孟连长官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属孟连宣抚司。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属镇边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镇边直隶厅改称镇边县,属镇边县辖。民国18年(1929年)设西盟区。民国28年(1939年)改称西盟乡,隶属澜沧县。1950年设立西盟区政府,隶属澜沧县。1956年6月,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1965年3月,改为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PuerInformatio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